“万亿投资”或促经济底部企稳短期难现回升
专家称项目已在“十二五”规划中面临融资难题经济拉动效应至少明年中期才能体现
发改委近期密集批复多个项目,地方政府新一轮投资热情高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表示,本轮投资与2008年项目大规模、“一窝蜂”上马相比,有本质区别。当前各地投资热情高涨,投资所需配套资金落实仍是大问题,商业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或存在中长期风险。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本轮万亿投资释放出明确的稳增长信号。这些项目本已在“十二五”规划之中,且从项目地域分布和结构来看,具有明显的调结构属性,因此与此前的“四万亿”不可同日而语。当前由于地方财政压力巨大,且遭遇银行放贷收缩,项目在资金配合上遭遇难题。不过,这也将倒逼地方投资结构优化,优质项目将更易获得资金支持。
兼顾稳增长与调结构避免重蹈2008年覆辙
中国证券报:发改委近期密集批复城轨规划、公路建设项目、港口航道项目等。保守估计,发改委在两天内集中公布批复的这些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有人担心类似于2008年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又将重演,怎么看待此时的密集批复及其意图?
张承惠:我认为本轮的投资应该不会与2008年一样,目前投资还没有到2008年的程度。虽然中央、各地方政府有投资热情,但是2008年那一轮投资的项目力度和数量,都不是现在所可比拟的。
我一直不赞同经济有下行预期,就重走高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大规模项目投资只能是饮鸩止渴,并不能解决当前经济的根本问题。而且,项目投资应该是分几年完成,不应是短期内就将资金全部投下去,否则会立即产生风险。
当然,适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有必要的,但相关部门也不知道投资多少才是合适的、适度的。就目前批复的项目结构来看,相关部门并没有再去投资产能过剩领域而是投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对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冲击可能还小一些。
范剑平:此举首先释放出明确的稳增长信号。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刺激投资仍是现阶段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加快在建项目实施力度以外,加快对相关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能够使正处于下行阶段的经济尽快稳定下来。上述几个产业对装备制造业拉动能力强,并且对持续低迷的钢铁、水泥等传统过剩行业也注入了大量有效需求。
还应看到,发改委审批加快并不意味着快进冒进,目前审批的这些项目都是已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而选择此时批复主要是考虑当前物价形势和“十二五”规划完成进度。去年通胀高企,若新开工过多项目无疑会火上浇油。而8月CPI增速已至2%,到明年上半年仍有可能在3%以下,因此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改委都会加快审批。目前已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一般项目要完成至少需要三年时间,而投资五六百亿的项目完成至少需要五到六年,这也决定了必须加快审批确保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这批投资从质量上来看与之前的四万亿投资不可同日而语。这一次审批的项目是早有规划的,而且由于2011年很多项目没批复,不得不经历反复斟酌,因此在质量上明显高于上一轮。
同时,从今年已获批项目来看,能源、交通等一些基建项目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核电、水利、智能电网等环保项目也有很大份额,轨道交通等民生项目确实短缺,并且能够带动下游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并非一时权宜之计。这些特征都意味此轮投资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是兼顾了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