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球经济低迷,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不强,要完成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只能依靠政府强力驱动。
从贵州的3万亿,到长沙的8000亿,再到广州的2000亿投资计划,从西部到东部,被称为“地方版4万亿”的新一轮刺激政策蔓延开来。但也凸显出一个不良循环怪圈:不推出新的刺激计划,今年的经济增速将无法保障;而继续推出刺激计划,地方政府又将加重债务。地方债务泡沫越滚越大。
一位地方财政局官员认为,地方领导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像以前一样,大干快上,债务不断往后积累,争取在发展和增长中化解债务;二是招商引资化解债务;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新的增长点。但在地方政府任期内,大干快上仍是最为有效积累“政绩”的方式,也是做大经济规模的不二法则。
土地财政难以为继
事实上,这也是地方政府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找寻到的发展捷径。“面对只能拿小头的分税制,我们只有将地方经济蛋糕做大,才能多分一些。”一政府官员曾对媒体说:“至于偿债,这个问题我们不考虑。”
但这一次,与2008年至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不同,当前倚重投资,正受到地方财力的制约。国家审计署年初的数据是,截至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达到10.7万亿元人民币。而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发表报告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或将比审计估算数字多出3.5万亿元人民币。不管最为真实的债务是多少,地方政府沉重的负担已是共识。
分析人士指出,实际上,造成目前进退维谷是土地财政及其背后税收体制弊端造成的恶果。首先,本轮地产的宏观调控的时间之久超出了地方政府的预料之外,造成土地财政难以为继。
瑞士信贷最近公布的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全国土地平均交易价格在4月份环比下降了32%,比年初下降了51%。10月9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报告称,1-9月,全国300个城市共成交土地20911宗,成交面积82066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2%。10月11日,国土资源部举行小型座谈会,对外通报了今年前三季度房地产用地供应的情况。受楼市调控影响,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用地出让面积8.30万公顷,出让价款1.37万亿元,同比分别减少17%和29.9%。
其次,由于分税制的实施,地方政府财权小、事权大,这种分税制弊端就是逼迫地方政府要用有限的税收承担过多的公共支出,且在追求GDP政绩的刺激下,还要不断追加投资,造成地方政府债台高筑。
如此沉重的还款压力下,地方政府是否还有能力再推出高达万亿的的大手笔投资?目前,地方政府的资金除了地方财政收入和转移支付外的来源有两种:一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二是发行地方债。从目前的状态看,往期地方政府债券都是由财政部代理发行的。如果没有财政部即国家层面的认可,发行地方债这条路基本已经被堵死。
况且,地方政府直接依赖国有银行贷款来维系当地的政府投资项目,这种信贷模式其实是向改革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回归,即地方政府花国有银行的钱,还不起账时就赖给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焦虑的是,这种模式将导致整个银行系统出现巨额坏账,最后引发金融危机。
补财政缺口还得依靠发展地方经济
“昆明市的增长还不能降,基础太差、欠债太多这是事实。呼和浩特总收入1000亿元,昆明只有700亿元,GDP增速超过昆明的城市越来越多。昆明市今年定了一个略微有压力的增长目标——14%。如果在这个时候把增速定低,说不定过几年来看,前面的标兵就更多了,后面的追兵就没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昆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祖林表示。
这生动的体现了地方政府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下,特别是西部地区,面临着更大的增长、发展压力,因为往往倾向于更高的GDP增速,这亦就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
地方财政流动性在一轮轮的大手笔投资中,压力逐步显露。数据显示,因经济增长趋缓等原因,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2.2%,增幅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同时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1.3%,收入增速已赶不上支出增长。全国来看,近四成省份上半年财政收入未达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