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自然》杂志刊发了一项重大催化技术突破成果。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携手中国科学院大学周武教授团队,成功开发出全球首例集超高活性与超长稳定性于一身的甲醇-水重整制氢催化剂,通过独创的稀土氧化物“纳米防护盾”技术,攻克了长期以来催化领域面临的难题。
在催化领域,“活性-稳定性权衡”难题一直困扰着科研人员。以甲醇-水重整(MSR)制氢的高活性Pt/α-MoC体系为例,传统铂/立方相碳化钼催化剂在低温下制氢效率高、催化活性卓越,然而,其活性载体一旦遇水就会氧化,致使结构退化,这一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导致现有催化剂平均寿命不足200小时,严重限制了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
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在Pt/γ-Mo₂N催化剂表面构筑镧系氧化物纳米覆盖层的方案,形成了三重防护机制。其一,薄至单原子厚的惰性La₂O₃层如同物理屏障,将水分子与高活性载体隔开;其二,稀土保护层能够阻止Pt物种的迁移和聚集,起到结构调控作用;其三,通过选择性覆盖非必要表面位点,同时保留关键催化活性界面,实现位点锁定。
这种“精准防护”策略成效惊人。在240°C反应条件下,新型Pt/La-Mo₂N催化剂的衰减速率相较于传统催化剂降低了两个数量级,持续运行42天后,仍能保持98%以上的初始活性,催化转化数高达1500万,刷新了该领域的世界纪录,意味着单个Pt原子在运行周期内可制备超1500万个氢气分子,为长期稳定制氢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该策略拓展性强。研究表明,钇(Y)、镨(Pr)、钬(Ho)等稀土元素,甚至锶(Sr)等非稀土元素,都能构建类似防护层,为定制化催化剂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为未来设计高性能界面催化剂开拓了新思路。
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18%的终端能源需求。目前全球96%的氢产量依赖化石燃料,且每吨氢气排放10-12吨CO₂。此次技术突破,不仅使生物甲醇等绿色氢源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其防护策略还可推广至氨分解、燃料电池、可持续化学工业等关键领域,为全球能源转型带来新希望。 |